国内服务器并非普遍都是小带宽 ,不过在部分场景下给人小带宽的印象,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:
成本因素
– 对许多中小规模企业或个人用户来说,其业务流量相对有限,无需大带宽,且大带宽意味着更高的租赁费用。例如一个小型电商网站,日均访问量在几百人次,日常所需网速3 – 5Mbps足以保障网站正常运行。若使用100Mbps甚至更高的带宽,每月成本可能增加数千元,这无疑会增加运营成本。
– 一些小型IDC(互联网数据中心)提供商受限于资金实力,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相对较少,难以提供大规模、高带宽的网络接入服务。
业务特性
– 有些业务本身对实时带宽需求不高。例如文档存储类应用,用户数据上传下载并非高频操作,这类应用每秒几十kb的带宽也能够满足基本业务需求。
– 还有一些本地性质的业务,比如某城市内的小型在线教育机构,服务本地几百名学生,其业务范围限定于本地,网络传输数据量不大,小带宽完全可以应对日常教学服务。
地区网络基础差异
– 在国内一些偏远地区与欠发达地区,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,网络带宽资源相对匮乏。比如一些偏远山区的机房,由于铺设高速宽带成本高昂等因素,导致服务器即便有需求也很难获得大带宽支持。
带宽资源的动态分配误解
– 有的时候用户可能动态地感觉到服务器带宽小,因为不少服务器提供商采用动态分配带宽机制,在高峰时段如果用户量突然大幅增加,可能会出现短暂性的带宽不足状况,从而带来 “带宽小” 的错觉,而实际上服务器平常运行带宽需求较小可以由对应的小带宽满足 。
但在互联网核心领域、大型企业和高流量业务场景中,国内使用的是大带宽服务器。例如大型电商平台,在 “双十一”“618” 等购物节期间,为应对每秒数万甚至数十万的订单峰值流量,会配备数百Gbps甚至更高的超大带宽服务器,来保障大量用户的顺畅购物体验。